陈嘉庚的事迹有哪些
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陈嘉庚的事迹有哪些的相关内容:陈嘉庚事迹有哪些说起陈嘉庚事迹,一般人可能不知道,但如果提起厦门大学,则几乎人人都知道,而陈嘉庚就是厦门大学的创办者,厦门大学的师生尊称他为“校主”。事实上,陈嘉庚不只创办了厦
陈嘉庚事迹有哪些
说起陈嘉庚事迹,一般人可能不知道,但如果提起厦门大学,则几乎人人都知道,而陈嘉庚就是厦门大学的创办者,厦门大学的师生尊称他为“校主”。事实上,陈嘉庚不只创办了厦门大学,他还是集美系列学校的创办者、“校主”。
陈嘉庚在中国的教育界建功颇多,但若如此来定性他的一生,实在是委屈了他。事实上,陈嘉庚事迹远不止在教育上,毛泽东同志曾称他是“华侨旗帜、民族光辉”,这八个字足以概括他伟大的一生。
陈嘉庚是华侨,但他毕生不忘祖国,致力于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。他支持辛亥革命,支持抗日战争,反对汪精卫投降卖国政府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毅然返回祖国,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,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。晚年他心忧台湾,希望祖国能早日实现统一。陈嘉庚的拳拳爱国之心,就是如此深沉而激烈。
此外,说起陈嘉庚事迹,还不能忘记他对诚信的推崇。他的父亲生前欠下一屁股债,按照新加坡的法律“父债子免互还”,陈嘉庚完全可以对父亲的旧债置之不理,然而,他谨记自己是中华儿女,祖宗的规矩不能破,“父债子还”乃天经地义,他用四年时间把积累的财产全部用来还债,他的行为赢得了当地人们的尊重。商场以“信”为第一要义,因为“信义”,人人都乐于与他做生意,他反而赢得了“菠萝苏丹”、“橡胶大王”等美誉,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。
林平之杀了岳灵珊伤心嘛
陈嘉庚(1874-1961),出生于泉州,近代著名的华侨商人,生前为南洋地区的华侨领袖,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及教育作出过重大贡献,陈嘉庚简介如下。
陈嘉庚出生于清代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,父亲是新加坡商人,早年随父下南洋经营米店。父亲去世后,陈家家道中落,陈嘉庚决意“父债子还”,靠经营菠萝罐头使生意有了很大起色。后来,橡胶树从巴西引进马来西亚,看到商机的陈嘉庚开始在橡胶领域深耕,20年后成为当地最有名的橡胶种产业经营者,旗下产品销往东南亚各地和香港、上海等大城市。至1925年,陈嘉庚拥有新加坡币一千多万元,下属员工数万人,经济实力居马来半岛之冠。
经商成功的陈嘉庚并未忘记生养他的祖国,时刻将中国大陆的安危放在心上。1928年,山东惨案发生后,陈嘉庚在海外发起华侨拒买日货运动,并筹款赈济死难者家属。1938年,日本发起9.18事变,陈嘉庚组建南洋总会,号召海外华侨华人为抗战捐款,对中国的抗日运动进行了有力支持。
陈嘉庚不仅全力支持祖国的独立和民主运动,深谙教育兴邦之道的他对祖国的教育事业的之支持也不遗余力。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,陈嘉庚就先后在集美修建了从国小到专科学校的一条龙教育体系。值得一提的是,陈嘉庚于1921年斥巨资修建的厦门大学,如今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。
以上就是陈嘉庚简介。陈嘉庚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是中国近代伟大爱国人士和受人尊敬的教育家,为表彰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,国际上将一颗小行星取名为“陈嘉庚星”。
陈嘉庚故居的介绍
集美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,沿着嘉庚路一直到底,便能来到陈嘉庚故居,柏树苍松,草没马蹄,宁静致远,这便是陈嘉庚老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。这是一座老旧沧桑并充满闽南风味的二层小楼。于1918年建立,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而倒塌,于1980年重修后纳入了“集美风景区”。现今已经成为人们观瞻学习的地方,票价三十元,其中包括了陈嘉庚先生故居、陈嘉庚纪念馆、陈嘉庚文化广场、归来园与归来堂、鳌园、嘉庚公园等景区。
归来园在1963年间建成,设立在故居之前,园中心放置着2.9米高的陈嘉庚先生的铜像。铜像上的陈嘉庚先生手拄拐杖,衣冠齐整,虽满鬓霜华却目光炯炯,铜像背后是一块巨大的大理石,上面刻着毛泽东主席为其亲手所题的八个辉煌大字“华侨旗帜,光辉典范。”
园后的归来堂建于1962年,内有大厅与围绕大厅的十多间厢房,厅中的黑色屏风上,写着全国侨联为陈嘉庚老先生所题的悼词。两侧的柱子上,悬挂并排列着郭沫若先生为其撰写的对联“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,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。”
故居一层为集美中学的校史展示馆,通过照片、书画与物什等资料,向人们详细展示了集美学校的创办经过与发展历程。故居二层均按照陈嘉庚老先生生前的模样摆设,包括办公室、会议室、卧室和餐室等。卧室中老旧落漆的木床和卫生间裂了半边的水缸,还有办公室中一对一旧一新,明显不是同一对的沙发,破了铁皮的拐杖,打了一片又一片补丁的陈旧蚊帐,无处不在述说着他们主人的清贫俭朴,谁能想到这就是富甲一方,风光无限的华侨领袖陈嘉庚老先生曾经的住所呢。正是这样一个生于国难,长于国难的人,用其爱国之“忠”,倾资之“公”,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。
陈嘉庚墓的介绍
陈嘉庚墓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。集美镇上有座小岛,因为小岛的形状像一只乌龟,因此这座小岛被命名为“鳌园”。鳌园中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,都是陈嘉庚先生的心血。他花了十年,斥资65万,修建了鳌园,并将自己的陵墓修筑在这里。
陈嘉庚墓宽约5.3米,长约6.6米。墓冢是龟型的,墓围是“风”字型的。陈嘉庚墓的墓围上刻有15幅壁画,每幅画都讲述了陈老先生的人生经历。陈嘉庚墓背后是集美英雄纪念碑,前面是大海,坐北朝南。陈嘉庚墓是陈老先生生前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。在当地,为自己筑墓是一种风俗习惯,而且只有年过六十的老人才能为自己筑墓。
陈嘉庚墓之所以是龟型的,一方面是因为“龟”是长寿的象征。陈老先生筑墓时已经70多岁了,他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,能够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,于是便将自己的墓修筑成龟型。陈老先生1874年出生,1961年逝世,享年88岁,是一位长寿的老人。
另一方面,“龟”在当地是一种神兽,性格坚韧,能够忍辱负重。陈老先生希望自己能够像“龟”一样,肩负起国家重任,为民族复兴献出自己的力量。陈嘉庚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企业家,每年收入不少。但是他一心为国为民,他希望能用知识来让中国变得强大,因此他将他的积蓄都用来兴办学校,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。
陈嘉庚夫人是谁
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,风云激荡的中国出现了许多有识之士,陈嘉庚就是其中的一位。这位著名的企业家、教育家、社会活动家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,被毛主席誉为“华侨旗帜、民族光辉”。然而,生活在半封建社会时期的陈嘉庚在其婚姻状况中顺应了彼时的风气,拥有一妻多妾。那么,陈嘉庚夫人是怎样的人呢?
十九世纪末,在国外学习商务的陈嘉庚遵循母命回到了家乡,迎娶了他的原配妻子张宝果。作为旧时代一名秀才的女儿,张宝果有着我国传统妇女优良的品行,一心操持家庭,让陈嘉庚能够专心地在外奔波。对于丈夫拿出积蓄办学的壮举,她一开始并不能理解,因为那些钱是丈夫辛辛苦苦挣的。但是,作为陈嘉庚夫人,张宝果也不是目光短浅之人,很快就被丈夫说服了,转而全力支持他走上了兴办教育的道路。
陈嘉庚夫人除了张宝果之外还有一位,那就是成长于新加坡的华人吴惜娘。这位裹着小脚的传统女性是在帮助父亲卖茶水的时候遇见陈嘉庚的,成婚后相继生了十六个孩子,但长大成人的却只有三子三女。
相比于陈嘉庚波澜壮阔的一生,张宝果与吴惜娘相夫教子的生活或许非常平凡,但是正是因为这两位夫人对他的支持以及对家庭的贡献,才能够让陈嘉庚先生没有后顾之忧地为国为民做贡献。
陈嘉庚后人都有哪些
陈嘉庚有九子八女,他虽家财万贯却并未给他们留下些许,而是希望他们能自力更生,自己去奋斗。陈嘉庚的子女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,基本都是学业有成、事业发达,儿子中出了不少企业家、银行经理,女儿们嫁的人都是当时的英豪。通常来讲,“富不过三代”,但陈嘉庚的孙子辈也是人才辈出,长孙陈立人为新加坡儿童基金会理事长;外孙李成义为新加坡华侨银行总裁;孙女陈佩贞为香港集友银行副总经理等等。陈嘉庚后人现在共有300多人,主要分布在南洋、北美、澳洲等地的国家和地区。他们虽侨居海外,虽彼此相隔万里,但都心系祖国,共同秉持着嘉庚精神。
嘉庚精神,主要是“诚毅精神”。源于陈嘉庚和陈敬贤制定的“集美校训”,“诚毅”,既是集美办学的宗旨,也是陈嘉庚对后人的训诫。“诚”,就是要对国家民族忠诚,就是要以诚心待人;“毅”,贵在坚毅不拔,贵在持之以恒,贵在不畏险阻,勇往直前。诚毅精神对陈嘉庚后人影响很大,陈嘉庚的外孙李成义,一直以他为榜样,投身教育,致力于捐资兴学;他的侄孙陈忠信,一直践行、宣传着嘉庚文化;他的长孙陈立人深受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熏陶,表示作为他的后人,要继承嘉庚精神,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尽微薄之力。
陈嘉庚后人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,他们在嘉庚精神的照耀下,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,现在仍然在继续着。其实,嘉庚精神影响的不单是他的后人,也可以是每一个中国人。
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陈嘉庚的事迹有哪些相关内容,如果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^_^
本文来源: https://www.tushuolishi.com/a/6736ac8a13dba09eb3079698.html